眾所周知,考研政治較容易考一些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歷史事件。長征,對于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盡管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大綱內容中關于長征的內容講述比較少,對于其過程也是一筆帶過。但其所形成的長征精神乃至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先后逃離追蹤。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紅軍第一方面軍主力開始長征。1935年1月7日,紅軍占領遵義。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在最危險的關頭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閱人跡罕至的夾金山,擺脫了數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贏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中央紅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之后,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也先后進行了長征,最后,紅軍三個方面軍于1936年10月在會寧勝利會師,結束長征,完成北上抗日的戰略部署。“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之后,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辟的總結。
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鑒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僅僅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
由上面的內容可以看出,長征精神是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第二章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致的,這也提示我們在復習政治的內容時,不要僅僅局限于該章或者是本學科,而應該要看到章節之間的關系甚至是學科之間的內容結合,這樣才能在作答材料分析題時綜合運用相關知識,以達到得高分的目標。